中文 跟 英文 發音/講話 的差異

 1. 中文每一個字的 長度一樣

英文每一個字的長度不一樣, 所以有rhythm, 決定不同的語氣/意思


2. 中文的發聲位子比較偏前面 (例如舌頭)

英文的發聲位子比較偏後面 (例如咽喉/喉嚨(?))

所以感覺英文聽起來會比較低沉

跟中文有點不太一樣的感覺, 中文可能比較高, 比較尖


3.日常對話中 ,中文經常是「動作為主的」而英文則是「名詞為主的」

引用這篇:

https://shun-pen.medium.com/%E5%8A%A0%E5%B7%9E%E7%A4%BE%E5%8D%80%E5%A4%A7%E5%AD%B8%E8%BD%89%E5%AD%B8%E7%B6%93%E9%A9%97%E5%88%86%E4%BA%AB-926cfdeec4da


Feb 1


道地的英文翻譯

分享一個英文方面的小東西。

滿多英文教學會主張「中文思維」VS「英文思維」,但對我來說,這一直是個有點虛無說不出所以然的東西。除非你本身就精通雙語,不然可能很難理解。

之前就曾經聽到幫忙改申研SOP的指導老師(用一種不帶歧視的語氣)說,你們這些留學生寫出來的東西,看一眼就馬上能分辨出來。

分享一個自己曾經學到滿實用的方法,可以用來檢視自己的英文。

某天,一個朋友突然拿了一張圖來問我,他接了份網頁翻譯的工作,要翻譯新產品夾角拖,卻不知道標語「夾腳拖夾腳的地方」要怎麼翻譯才順?

拖鞋的Slogan是「夾腳處不卡卡」,想要辭達理舉,卻不知道「拖鞋夾腳處」這個單字要怎麼翻譯。這可問倒了他身邊很多英文很好的朋友,募集了各種答案之後,有人說The bits between your toes、有人講Your toe crack,連Chink這個單字都冒出來了。

「夾腳處不卡卡」

後來想想,朋友花費了2個句子才能完整翻譯意思的簡單slogan,其實有個更簡單的方式能夠傳達句意,用兩個簡單的英文字就可以了:Avoid Blisters

Blister 是水泡。

Avoid 則是避免、防止。

Avoid Blisters = 避免造成腳上產生水泡。

兩個字擺在一起時,雖然沒有直翻到原本「夾角處」跟「卡卡」這些字,但是,這句話搭上前後文的Context,就能夠表達出「夾腳處不卡卡」這個概念。

「中文思維」VS「英文思維」

在日常對話中 ,中文經常是「動作為主的」而英文則是「名詞為主的」。

這個「動詞/名詞為主的」要我說是文法裡的什麼什麼觀念,我也說不上來,但單靠感覺感覺,應該也能理解意思。

舉個例子,假如你跟美國朋友打了一場球,賽後想跟對方說他打得很好,如果用中文翻譯成英文,就會變成“You played well”, 但美國人不會說"You played well",而會講"Good Game",在這裡以Game為主,Good用來修飾他這場球賽的表現。

但如果同樣的場景發生在台灣,我們的直覺會是「他(打)籃球很強」或是「他投球很準」。這是我們講中文的慣性,中文的習慣是,修飾詞彙會放在動作上面,而當我們把這個慣性帶到英文的時候,就會講出"You played really well"這種文法本身沒錯,但是聽起來卻卡卡的英文。

同樣的,如果把英文慣性的說法"Nice game"翻成中文,就會出現「你球賽表現很好」這種文意沒有問題,但聽起來就是彆扭的中文。

這個套路可以用在很多地方,例如讚美媽媽很會煮菜,中文會說「我媽煮飯超好吃的」英文口語的習慣會是"My mom is a great cook/chef"。這裡面中文的主語是「煮飯」這個動作,修飾詞通通會擺在媽媽「煮菜」之上。

在翻譯「夾腳處不卡卡」時,我們陷入了卻要把「夾腳處」翻譯出來的困境,以至於翻出了意思雖然達到了,外國人卻很難看得懂的英文。

下次在進行商業翻譯時,可以考慮試試看,跳脫自己原有的語言觀,用英文的思考翻譯看看。


4. 英文 嘴型要誇張, 飽滿



練習發音的訣竅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4KmBgtdq4o8


5. 英文重視 重音/輕音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BwlGosTCdSU



6.連讀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dCiMmadqOAU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2020 諾貝爾獎化學獎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20-CRISPR/Cas9 中文版解析

在台灣就可以線上看的美國醫院grand rounds